查看原文
其他

青春榜样 | “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刘樑、杨毅丰、黄晶

党宣部新媒体中心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6-21



5·4青年节




三尺台上勤耕耘,

万紫天下香九州。

青年正当时,

看科大青年教师用奋进的脚步

和挥洒的汗水致敬青春!


为学习五四精神,传承五四薪火,西南科技大学评选出2019-2020年度“五四青年奖章”。天,三位“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专访上线,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他们的风采吧!



刘樑:砥砺奋进 书写青春华章


提起刘樑的名字,认识他的学生眼睛一下就亮了。这位“80后男神”每次站上讲台,总能看见台下乌泱泱的一片人。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涌进了教室,来听刘老师的《管理学原理》。刘樑就像有“魔法”,让听过课的学生都喜欢上了他的课,让其他班的学生也“心痒不已”,纷纷跑来蹭课。



教学相长互启发,管理课堂欢乐多

刘樑最开始的课堂,被戏称为“演讲式教学”:不断地输出观点,然后论证观点。而当初次上课的紧张情绪缓解后,刘樑很快反应过来,开始摸索新的教学方法。

他非常善于观察和总结,并将这种特质应用到了教学中。刘樑观察到,很多上课积极回答互动的同学考试成绩却总不太理想;每当讲课超过10分钟后,很多同学的专注度便难以持续集中了。于是,刘樑选择先以匿名问卷形式在任课班级进行“调研”,他一再对学生强调,看法建议只能填写缺点,他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学生真正的诉求。

在收集问卷数据的过程中,刘樑又将心理学与统计学的相关理论融入思考:能否实现“课堂教学切片化”?刘樑将自己的课堂设计为不同的“切片”,先将每节课的重点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思考,再逐步创设情境,鼓励同学们不断参与回答互动。刘樑课堂的最后一个切片环节是小组展示,他喜欢将这称为“管理奇葩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企业管理案例的分享,讲述观点和看法,他则最后将案例与管理学知识相联系,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同学们的案例也常常给刘樑带来启发,实现思想的碰撞与交锋。双向互动、教学相长,刘樑课堂逐渐成型。

在他的学生看来,刘老师的课就像脱口秀,段子与包袱横飞,在轻松欢脱之外更能启发思考。而在刘樑看来,讲课就像说相声,需要“掌声”。刘樑需要的“掌声”就是学生的热情参与和积极反馈。刘樑成为了组织课堂的艺术家,搭好戏台,与学生一同编剧,演绎教与学的艺术课堂。



教学改革谋创新,竭智求索育英才

前期对于“切片化教学”模式的探索给刘樑带来许多启发,他在课堂改革路上不断探索,也窥见了“线上线下互动-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教学改革在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可塑性方面的全新空间。

2016年正值国家“十三五”期间,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人们成天在手机屏幕上“滑来滑去”。刘樑敏锐地捕捉到了环境的改变,认为未来移动电子设备与教学将会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当时很多高校是不允许学生将手机带到课堂的,但是我恰恰对此态度相反。”刘樑认为,不应该强硬地切断学生与电子设备的联系。同时,彼时在学校西山校区上课的刘樑,发现学生对基础硬件设施的需求还未得到满足,坐在后排的同学很容易看不清PPT和视频。刘樑立刻申请了微信公众号,将教学资源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同步呈现。

在不断的经验总结中,刘樑又将微信公众平台步步完善:课堂前瞻、课堂同步、课堂延伸……第二课堂终于“显露真容”。微信公众号的建立将课堂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随意转换,课堂前期的资料预备和课堂后的案例分享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知识。近期,为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刘樑与学生在云端相逢。他的“第二课堂”大展身手,学生在微信后台回复某个关键词或者数字编码之后,公众号便会自动发送对应的学习资料。

博采众家之长,又揉合了自我思考与人格魅力,刘樑这位全过程教学改革家与学生共同奏响动人乐章。致力于全过程教学改革,刘樑坦言,将会一直与时俱进,不断让课堂教学焕发新活力。



德才兼备赤子心,顶天立地科研路

2013年,在电子科技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的刘樑,放弃其他高薪职位,来到西南科大开启教书育人篇章,他说:“我希望能跟同学们共同成长。看到他们的进步,我会比我自己取得成就,更加高兴。”

讲课时,刘樑会充分贯彻“课堂思政”,将案例讲解升华到思想教育的高度。任教七年,刘樑多次获得学生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本科生导师”等荣誉称号。他注重对学生观念的引导,当学生为竞赛成绩感到不满懊恼时,刘樑总会告诉学生,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刘樑非常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活动,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践行者。他有一个本子,记录自己每年与学生的交流过程。“2019年,我大概交流谈心过1万人次的学生。”刘樑的满足感溢于言表,“一直以来我坚持记录,也是希望能够见证学生梦想实现的过程。前一段时间,有位学生告诉我说以后想要写一本书,我当时听到这个想法就感到特别开心。”刘樑希望能以特别的方式替学生“寄存”他们的梦。多年之后相逢,刘樑会记得问一句:“你的书写好了吗?”

在扎根教学一线的同时,刘樑始终没有放弃对科研的追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给全中国留下了极其悲痛的记忆,作为一个在四川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人,为什么不来好好研究应急管理呢?”导师的一番话,让当时正在读博的刘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科研方向,从此躬耕战略管理和应急管理科研领域弦歌不缀。

刘樑聚焦国家热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先后进入灾区实地考察了数千次,主持和参与了3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其研究成果被中共四川省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采纳。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刘樑更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高校教师的家国情怀。疫情发生后,刘樑迅速组织团队成员开展云端科研:回溯研究2003年非典疫情,研究总结此次疫情的新特点;在企业陆续复工复产后,开展线上线下调研,深入研究新型肺炎疫情影响下的“危险”和“机遇”;总结科研结果向中国工程院等单位上报相关建议,并写作相关论文为以后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刘樑锐意创新的教学理念和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是西南科大“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精神的体现。刘樑春风化雨的教育也将使一届又一届的年轻学子,不断砥砺奋进,书写新华章。


杨毅丰:坚守初心 用奋斗点亮青春





“杨老师上课幽默风趣,不局限于书本,思维广阔,打破了我们对印象中历史课呆板无趣的认知。”“他总是紧跟时代潮流,话语间有着时下最流行的‘梗’,经常能够抓住学生们的眼球。”同学们对杨毅丰老师好评不断。

杨毅丰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担任全校本科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战争史》的课程教学。 作为一位青年学人,杨毅丰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在知识的世界里拾级而上;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他和学生们一同追忆历史,探求智慧的源泉。一直以来,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趣味授课也思考着人生。



没有什么本色,比青春奋斗更加闪亮



从大学本科开始,杨毅丰就在历史学专业学习,用不懈奋斗追逐着自己的青春梦想。“大学时,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历史老师,可能是中学历史老师,也可能是大学历史老师。”杨毅丰说道。2015年,杨毅丰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进入西南科技大学任教,成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

记得刚站在讲台上时,杨毅丰并不能准确把握一堂课的时间,有时甚至连一讲课的时间都讲不满。首战“失利”,杨毅丰选择向其他教师求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把全教研室教师们的课听了个遍,博采众长,才开始慢慢掌握了上课的节奏,并形成了自己的上课风格。

除此之外,杨毅丰也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他坦言:“干巴巴的讲理论,或者是照本宣科地念,永远吸引不了学生。”在杨毅丰看来,用生动形象的故事给学生更多地代入感是个不错的办法。

一直以来,杨毅丰追逐着自己青春梦想的努力奋斗,也得到了同学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近几年,他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四川省“精彩一课”教学比赛一等奖,西南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一等奖,西南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思政组一等奖,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杨毅丰不断以高要求来提升自我,并且将所学所得投身于自己所热爱教育事业当中,用奋斗的青春为社会贡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



没有什么能量,比思想教育更为强劲



 作为一名思政老师,杨毅丰认为:“新时代,正青春,当代青年正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转折点。”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理解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承担青年的责任与使命,杨毅丰会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来印证。从中共一大代表平均年龄27岁到长征红军将士平均年龄22岁,再到现在中国航天团队平均年龄30出头。一代代优秀的青年的奋斗故事也打动了听课的同学们。

红军长征以及长征精神,是同学们听杨毅丰讲过多次的课程内容,从“惨败,长征为何出发”“转移,长征怎样出发”“转折,长征如何胜利”“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杨毅丰已将红军长征精神吃透、摸透。课堂上,他用平实却又震撼人心的语言,为同学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长征全景图。

“我的目的就是想要把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传授给新时代的青年,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价值取向,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杨毅丰说道。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对民族的考验,也是一场现实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杨毅丰深刻地感悟到,一个伟大的民族,是在艰难万苦中发展起来的。

 


没有什么追求,比坚守初心更有意义



 2014年9月,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当时正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博的杨毅丰,有幸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并听了总书记的发言:《如何做一个好老师》。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既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给了杨毅丰非常大的启迪。在从教五年的时间里,他也一直贯彻“四有好老师”的初心和理念。

这段时间受疫情影响,杨毅丰积极响应国家“停课不停教”的号召,开启了直播授课。他通过智慧树和钉钉两个平台教授课程,与同学们互动如常,不过交流方式从面对面变成了QQ对话。网络另一端的杨毅丰,认真敲打着键盘,回答着同学们的问题,悉心地问候学生。

凝聚前行正能量,开拓奋进正青春。杨毅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践行五四精神,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为服务社会,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肩负起青年教师责任与使命,成为西南科技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代表。

黄晶:田间地头写青春


如果你去生命学院找黄晶老师,他们会告诉你,去教学楼、实验室或者田地里看看。黄晶,这位年轻的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天府万人”入选者,日常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做科研。自从和农学打上交道,黄晶便开始了一名农学教师的“万里征程”: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用言行教导每一位学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农学领域学习和工作的15年来,我从一名村姑变成了一名农妇”。你总能在田间地头发现她的身影,你也总能在细小甚微处感受她的个人魅力。



接地气的老师: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学农学如果不下地,8个博士都比不上一个老农民。”入职西南科技大学已六年有余,黄晶经常和学生们重复这样一句话。她认为大学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体验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和成就感,而不是死记硬背某个知识点或是按部就班做一个实验。在她看来,大学教育,除了理论,更重要的是实践教育。正因如此,黄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拉着学生下田“接地气”是她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活动。她总希望学生能从田间地头获得知识。然而,部分同学刚开始很有激情,去了几次以后便会觉得辛苦、想要放弃。“作为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首先你自己要做到不怕苦,不怕累,不能双手插裤兜,站在田边指挥。”黄晶总会带头下田,手把手示范。学生们即便开始倦怠,一看到黄老师默默劳作的身影,抱怨也随之消散。

或许,“身教”一词是对黄晶教学生涯最好的概括。



亦师亦友,以真心育人育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黄晶在做好师者这一角色的同时,也在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进步的助力者、推动者,成为学生人生的导师。她说自己最赞同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论述:“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领悟、成为最好的自己,是黄晶始终贯穿于课堂的教学思想。

有次在《农业生态学》课堂上,一位学生主动分享了自己种植多肉植物的经历。黄晶这样点评道:“你读过的书,写过的字,养过的多肉,都是你的气质”。黄晶的课堂,从不点名也不划重点,但很少有缺席的学生,很多学生都是满心欢喜地来,意犹未尽而归。

课下的黄晶经常和学生“摆龙门阵”,从闲谈中了解学生状况。遇到有困难的学生,黄晶总愿尽己所能提供帮助。她曾担任班主任的班级有一位学生来自大凉山,当时家里还未通电,条件极其艰苦。得知情况后,黄晶发动周围的同事为这名学生捐物捐资。为了保护学生自尊心,还在自己实验室留了一个勤工助学岗位,让这位学生能在付出劳动后心安理得地拿到报酬。后来,当了解到学生家里还有个正在读中学的妹妹因为家境贫寒正面临辍学,黄晶毅然承担了她每学期的学习费用。她说“知识关乎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尤其是女孩子。我会尽可能帮助她完成学业。”



青年有为,不负时代不辱使命

如同邻家大姐姐一般的黄晶,在农学专业领域俨然是一位科研“大佬”。她的研究既立足于作物优质高效生产,同时关注减少作物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黄晶已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获得专利、地方标准等知识产权6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2项。此外,她还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项目指南评审专家,任《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等国际权威学术的审稿人,多次赴澳大利亚、法国、英国、荷兰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她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助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多次入选四川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四川省“科技特派员”,目前还担任绵阳市涪城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鉴于她在农学领域突出的研究成果,她先后入选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以及绵阳市“绵州农业英才”。

黄晶的科研主要是在田间地头进行的,“脚踏实地”是对她科研的最好写照。她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做出更多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科研成果,将是她矢志不渝的研究目标。

一直以来,黄晶低头耕耘,默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届届学生顺利毕业,一项项科研成果在田野里开花结果。在得知自己获得2020年学校“五四青年奖章”那刻,黄晶表现出了吃惊和意外。

“我觉得五四青年奖章,是学校授予青年人的最高荣誉,能一定程度反映青年人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五四精神对当代青年人来说,最重要的体现就是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对爱国最好的诠释。”

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封回信在全国涉农高校及师生中掀起了热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黄晶一直牢记在心并付诸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师生予以的勉励和提出的期望,被黄晶化作不竭动力,激励着自己不断前行。

新时代农村是希望的田野,新时代青年大有可为。黄晶牢记兴农报国的使命,在科研的田野里,不忘初心矢志奋斗,荣誉加身却不骄不躁;在教育的田野里,循循善诱春风化雨,为我国新时代农业发展培养青春力量。





在最后:师言,不妨来听听

骄不躁不卑不亢,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黄晶分享了自己的人生座右铭,与青年学子共勉。

“付出会有回报。”黄晶希望青年学生首先立足当下,做好眼前的事情,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其次要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因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黑发积霜织日月,

粉笔无言写春秋,

让我们和优秀青年教师一起学习五四精神,

把青春和热血,

一同献给热爱的祖国!



、独立之魂魄,

END



【往期回顾】

致敬青春 | 西南科大学子云端唱响五月的花海


点赞青春榜样 | 西南科大2019-2020年度“青年五四奖章”“十佳岗位青年”等获得者风采


你努力工作的样子,真的很好看!



封面制图 | 李洛瑶

采访 | 曾礼卓 唐晓雪 黄艳 王芳婷 王晨晓

编辑 | 赵明珠 方冶海贝 宏伟 王晨晓

指导老师 | 王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